杨正宏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必将丰富地方综合年鉴的表现内容。年鉴如何记载当地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和状况,如何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资料信息,成为年鉴工作者当今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以自己对建设政治文明的粗浅理解,谈谈对年鉴记述政治文明建设的认识。
一、年鉴记述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对文明的划分一直是采用两分法,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采用三分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重要目标,以建设进步的政治、清明的政治为重点,以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为出发点,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这在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多年来,年鉴一直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述,同时也顾及到对民主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等有关政治文明建设内容的记述。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年鉴不断地审时度势,不断地自我调节,力求全面反映时代变迁的过程,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因此,年鉴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记述水平上,而应与时俱进,在内容上深化、在形式上强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整体记述,以求全面地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记述,是年鉴坚持编撰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年鉴事业的第一要务,坚持不断为年鉴事业注入生机和活力、达到自我完善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举措。
二、年鉴记述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
1.年鉴记述政治文明建设,要重点反映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面貌和发展状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正是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又是政治文明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这一角度提出来的。年鉴反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就是反映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反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区别。年鉴要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业绩。下列内容都可以纳入年鉴的视野:当地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面的努力,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选举制度等方面的探索,在整顿吏治、推进干部任用制度改革方面的举措,在政务公开方面的进展等。比如,推进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戒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信访接待制度,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礼品登记上缴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以及任用干部实行公开选拔、任前公示、竞争上岗等制度。其他如扩大党员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开招考公务员,司法部门、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的政务公开情况等,均是年鉴记述政治文明建设时需要反映的对象。
2.年鉴记述政治文明建设,要重点反映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和业绩。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之纲,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年鉴反映政治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也是重点内容之一。年鉴要着重记载当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意志。比如,年鉴要突出反映当地人民代表大会对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和涉及全局的关键问题,对改革发展中的大事,对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实事等方面所发挥的决定作用和监督作用;尊重和保障人权;推行公民旁听制度、听证制度和对领导干部的述职制度;在扩大基层民主方面,推行职工民主管理,坚持和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等内容。
3.年鉴记述政治文明建设,要重点反映政治制度建设的成果。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政治文明的本质表征。年鉴反映政治文明建设,还要重点关注制度建设,特别是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因为制度的法制化是政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涉及内容有: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度和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建设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现司法机关中立化,完善诉讼制度,保障全社会公平公正等。
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是长期的、分阶段推进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也会有所更新。所以,可以预言,年鉴记述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也不会像上列内容那样一成不变。因此,年鉴记述政治文明建设,也要紧贴时代脉搏,不断调整内容,用信实的信息资料为政治文明建设留下清晰的发展轨迹。
值得一提的是,在征集政治文明建设资料、选立条目时,要力求能够独树一帜,凸现本地特色。惟有特色,才能“自成高格”。一是要选取能够体现政治文明建设发展本质和主流的大事,在本地、本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事项设立条目,比如,有的年鉴设立了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用首提责任制的条目,就表现了任用干部制度建设方面迈出的步伐,显示了特殊的意义;二是要特别留意那些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首创的、第一的,体现政治文明建设发展新阶段、新水平的事项设立条目,比如,有的年鉴记述首次采取市区(县)联动方式面向全省公开选拔干部和公推公选区长,反映了干部任用制度改革方面的新水平;三是选取政治文明建设的热点、热门、焦点话题设立条目,比如,有的年鉴记载的有关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在市级机关试行干部辞职制、末位淘汰制、待岗制等内容,具有探索意义,因而也就具有本地特色;四是选取预示政治文明建设趋向性、能够代表政治文明建设发展方向的事项设立条目,比如,有的年鉴记载了开展镇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内容,表明了当地在改善基层党的领导方面的新动向,体现了政治文明建设的走向,因而也体现了条目内容的特色。
三、年鉴记述政治文明建设的表现形式
对于政治文明建设,采用分散记述、或者集中记述的方法都是可以的。但是,集中记述要更合理一些。一是作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对应的政治文明,在年鉴中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席之地;二是政治文明建设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正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现;三是集中记述能方便读者查阅。所以,从框架上说,反映政治文明建设,比较适宜的是单独设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栏目,将有关内容集中反映。集中反映政治文明建设,还要恰当安排结构层次,要将其放在合适的层次上,过低或过高都会过犹不及。从结构相对平衡的要求来看,多年的实践证明,年鉴将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构层次处理为二级目是比较适宜的。以此类推,也应该将与其相对应的政治文明建设设为二级目。从体量相对匀称的要求来看,目前将政治文明建设的结构层次定位为三级目,即条目层次,与其内容的分量是不相称的。另一方面,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目前也还没有达到可以设立一级目,即类目的分量。所以,考虑到年鉴全书内部结构相对均衡,各结构单元之间的体量相对匀称,把政治文明建设处理为二级目,即分目,是比较适宜的。由于政治文明建设内容涉及面广,组稿单位多,在组稿编辑时,就要遵循事以类从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单位的界限,把分属不同方面、不同单位,但同是记述政治文明建设的稿件集中编辑。要特别注意对涉及政治文明建设内容的单位和部门,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及组织、人事、民政、法制、体改、工会等来稿中政治文明建设内容的遴选。
在体裁运用上,则可调动年鉴一切可用之手段,根据内容采用不同形式来反映政治文明建设。除了以条目为主要表现形式外,可以图、表、记、传、录等形式综合运用。如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可以在专文、专论、文摘中反映,重大活动、决定可以在大事记中反映,地方有关政治文明建设的措施、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可以在特载、文件索引中反映。在集中反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采用集中记述与分散记述相结合的方法,让政治文明建设能够得到立体的反映。
总之,作为年鉴编撰者,要在年鉴中反映好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前提是要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含义、本质,建设政治文明的目标和任务等基本常识,同时要注意了解和研究当地政治文明建设的状况和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确定反映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再结合年鉴编撰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最终达到对当地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发展状况和特点,给以“年鉴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