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宏
年鉴的记述范围和记述时限问题似乎早有定论,但从创新的要求出发,围绕年鉴信息工具书的服务功能考虑,这一定论还有讨论的余地。本文就此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记述时限
年鉴的年度特点与收录超时限资料是一对矛盾。目前,由于囿于年度特点的框框,很多有价值的超时限资料被拒于年鉴之外。如何正确认识、灵活处理时限问题,使年鉴最大限度地克服时限上的障碍,为社会提供尽早的信息服务,这是目前年鉴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年鉴时限分两种,一种是年度时限,另一种是延伸时限。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在时段上有长有短,并且不以年度来衡量,所以延伸时限的“限”以事物阶段性的始末为限。当事物发展的阶段长度超过了年度时限时,就产生了延伸时限。延伸时限在年度时限的基础上,或上延,或下伸,以体现事物发展的整体性。年鉴的年度时限包容了年度资料,延伸时限包容了延伸资料。年度资料是年鉴对资料的基本时限要求,延伸资料是年鉴对资料的深度和广度要求,两者相辅相成。没有适度的延伸资料,有时会造成年度资料的割裂。开发延伸资料可以深化年度资料,加深年度资料的厚重度。如果过分强调年度资料的正统地位,忽视延伸资料在年鉴中的作用,一些背景性、预测性、前瞻性资料被排除在外,年鉴信息就有可能被人为割断,缺少了整体感和连贯性,影响了年鉴功能的发挥。在年鉴创新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提高对延伸时限重要性的认识,切实重视收集延伸资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突出延伸时限的作用,可以淡化年度时限的框框,改变重年度资料、轻延伸资料的现象。毫无疑问,年鉴是以年度作为基本时限的,但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超年度时限的资料即延伸时限的资料同样也是重要的。年鉴应该想读者之所想,打破原来意义上的时限观念,摒弃那种将时限处理绝对化,一刀切,甚至将时限铁定为“1月1日~12月31日”的做法。要突破年度时限的框框,把时限向两头延伸,处理好年度时限和延伸时限的关系,大胆收录延伸资料。延伸资料的收录应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突出时效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期待。这类资料不必面面俱到,应以实用性、预测性、及时性、积累性资料为重点。在收录延伸资料方面,部分年鉴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有的将“机构与领导人名录”延伸至出版年份的4月,有的2001年版年鉴将时限分别上溯5年(“九五”计划)、80年(建党80周年)、100年(世纪回顾)等。这样做并没有改变年鉴年度性的特征,反而由于增加了延伸资料,使原来的年度资料更具纵深感和整体感。
突出延伸时限的作用,还可以增强对预测性资料的开发力度,改变目前对收集这类资料不够重视的现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国家机关、科研机构、企业单位都需要定期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运作计划,预测信息在其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年鉴作为“年刊”,由于其信息的广度、深度和相对丰厚的、连续的年度积淀,为开发预测性信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有着其他出版物所不可替代的长处。这是社会赋予年鉴的机遇和厚爱,也是对年鉴在发展进程中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年鉴应该及时调整自己,将自身融入社会,改变那种与社会若即若离的状态,大力开发预测性信息,充当好预测性信息和社会之间的信使。目前,对于预测信息的收录还不能满足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下一年任务那样的预测信息,因为严格地说,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测信息,只是因为收录了《政府工作报告》才带有了一些预测的因素。我们应该从年鉴信息工具书的角度,放眼未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用超前的思维去指导未来的社会生活,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基础,有分析,有判断,提供言之有理、测之有据、令人信服的预测信息,供社会使用。收录预测信息必须认真制定方案,正确设定预测内容,城市规划、人口与计划生育、气象、地震、环境、交通、市场等都是预测信息的热点内容。预测信息的组稿要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官方预测机构和各类研究机构,同时,力求供稿、征稿、约稿、自行撰稿“四管齐下”,多方搜求,使预测信息丰富多彩。
二、记述范围
编撰地方年鉴有一条惯例,即要以本地行政区域作为记述范围。当今社会,一个地区已经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与它所生长的大环境的联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紧密。目前,由于年鉴现行记述范围的框定,一个地区的全景反映受到了限制,从而影响了全面、准确、系统地反映一个地区内在的本质特征。所以,对年鉴的记述范围问题需要重新认识。
现代社会的交通、通信事业飞速发展,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地区与地区之间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不可分,形成了城市圈及城市圈经济,城市圈内部也在进行分工、交流和合作。城市圈与城市圈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也在日益加强,从而产生了地域经济,出现了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苏南经济板块等。年鉴是社会和时代的反映,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年鉴从更广大的空间背景下准确反映本地区的真实面貌。如果还囿于既定的记述范围,必然会割断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内在联系,资料也不能反映出本地区本质的真实,读者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本地区在大环境中的地位,决策者就不能据此找准本地区的坐标,年鉴的功能也就因此受到削弱。
笔者认为,年鉴要跳出现行的记述范围框框,完善记述范围观念,即:除了本地区之外,还要表现出在大范围的环境下,本地区在发展中与其他地区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特别是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其他地区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地区之间的呼应、互动。框架设计时要改变原有平面的、封闭的记述范围观念,树立立体的、开放的记述范围观念,以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对于本地区范围以外的资料,只要它与本地有内在联系,则完全可以“登堂入室”,以“正规军”的身份列入年鉴框架行列。实际上,年鉴编撰者的潜意识里已经感受到了现行记述范围的束缚,往往不自觉地加以突破,想方设法以特殊的形式来表现本地区范围以外的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年鉴以“补白”形式收录“《财富》500强前50名”“入选《财富》500强的中国企业”“APEC知识点滴”等资料,有的专门介绍有突出事迹的海外本地籍名人,有的还分别登载香港、澳门主要经济指标表以及其他相关城市的经济指标比较表。虽然这些资料都超出了本地区范围,但由于这些资料与本地地情内在的有机联系,具有可比性、广泛性、整体性的特点,从而受到读者的欢迎。据悉,有的年鉴正在筹划设置有关大地域经济的内容,有的正在筹划收录超本地区范围的《备查资料》等,这些做法都突破了原有的记述范围观念,在框架设计上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创意。
总之,我们对年鉴记述时限和记述范围的认识要随着年鉴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化而改进,要改变旧观念,建立新的年鉴时空观念,并以新的时空观来指导年鉴的框架设计、组稿撰稿、编辑出版等,使年鉴事业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