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公开 工作动态 党史编研 方志编修 年鉴编撰 宣传教育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年鉴编辑
 
对年鉴大事记、附录、外文目录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09-10-16 稿件来源: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
 

杨正宏

   多年来,年鉴框架结构吸收其他相关文化种类的长处,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但由于多年的积淀形成定势,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框架结构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多年不变,成了雷打不动的“菜单”,造成年鉴“框架越来越刻板,内容越来越单调”的令人担忧的局面。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如不创新,改变这种局面,将死路一条”,严峻的框架创新课题摆在年鉴同仁面前。根据年鉴实用性的原则分析,有些结构要素如大事记、附录、外文目录的设置值得商榷。本文就此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大事记

几乎本本年鉴设有大事记,其内容一般记载一年中当地发生的大事,其记述方式是编年体为主,记事本末体为辅。这种形式的大事记是不是年鉴框架中不可缺少的结构要素呢?大事记本是地方志的一种体裁,是史体在志书中的运用。地方志大事记时限跨度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为其提供了足够的内容。由于地方志以类编排,偏于横剖,缺于纵贯,设立大事记可以使篇目之间构成联系,形成整体,使人们看出事物此消彼长的过程。所谓“以时系事”,为一书之“经”,就是这个道理。地方志设立大事记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年鉴设立大事记则未必。首先,地方志中跨度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的大事需要大事记串联起来,大事记可以起到一书之“经”的作用。而年鉴时段相对短得多,无须一书之“经”来串联一年的大事。如要反映年度大事,条目足以堪当此任。第二,条目是年鉴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以大事、要事、新事作为列目之本,只要是大事,都是它的收录对象。如果再设立大事记,势必与条目重复。第三,在表现手法上,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记事单薄。条目由于自身具有的多样性、整体性和灵活性,对事件的记述要比大事记广得多、深得多。第四,顾名思义,大事记是记载“大”的事件的,收录标准相对要高,至少要高于条目的收录标准。然而,纵观年鉴大事记,动辄几百条甚至上千条,平均每天要发生数起大事,其实是大量的视察、会议、接待、庆典等类“大”事充斥其中。有些内容连列入条目都不够标准,却堂而皇之地进了大事记。结果是大事不“大”,名不副实。第五,有人认为大事记是一种检索手段,通读大事记,可以了解全年概况;必要时还可以此为线索,去查找条目中的详细信息。问题在于,通读了大事记,从那些开会、接待、庆典的所谓“大”事和干巴巴的记述中能获取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呢?另外,查找大事最好的途径莫若通过目录、索引来寻求条目中的大事。综上所述,目前年鉴中这样的大事记显得多余,需要改造。

笔者认为,年鉴不但要记载大事,而且要重点记述,浓墨重彩。形式要多样,不必借用大事记的体裁,可条目,可文章;可文字,可图片;将大事写深写透,完整地记述重大事件的背景、始末和影响。有几件事就写几件事,不一定非要人为地凑成10件或20件或其他什么整数不可。类目名称亦可新颖一点,有人拟就的《年度大盘点》《年度聚焦》《年度特别报道》等名称,都是醒目独特的标题。

二、附录

年鉴的附录也源于地方志。地方志附录主要收录那些“征材之所余,栏入则不伦,弃之则可惜”(章学诚)的资料,其作用是补遗、印证,其目的是存史、教化。年鉴沿袭地方志也设立附录,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地方志附录相比,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两者内容不相同。年鉴附录内容突出实用性,以指南性、便览性资料为主,为当代社会提供指导和服务;而地方志附录以存史为目的,从历史的角度为书中资料提供印证,给未来社会提供借鉴。其次,设类的出发点不同。地方志附录是因为有些资料无类可归而设立的,初期的年鉴附录确实受到过地方志这方面的影响(直到目前,有的年鉴附录还残留痕迹)。由于年鉴框架的分类随社会演进越来越细而不断完善,章学诚所说的那种“征材之所余,栏入则不伦”的情况已经很少见,地方志中很多无类可归的内容今天在年鉴中已经有类可归。年鉴附录成为加强服务性功能而专门创立的结构要素。所以严格地说,年鉴附录发展到今天,已经和地方志附录分道扬镳,只能理解为沿用了地方志“附录”的名称而已。既然年鉴附录和章学诚所说的附录含义大相径庭,如果再沿袭已失去原有意义的“附录”概念,反而会给人以文不对题的感觉。目前有些年鉴附录的内容选取不统一,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笔者认为,不如根据目前年鉴这类资料的内容特点,直名其为“工作生活指南”或“办事指南”之类的名称,也许更直截了当。同时也能避免由于目前有些年鉴对附录理解不一致,造成其内容收录不够规范的问题。

三、外文目录

前几年,年鉴兴起外文目录热,一时大家都搞,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年鉴框架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部分。设立外文目录的本意是加强中外交流,让本地信息走向世界。那么,它是不是有助于加强对外交流,有助于外国朋友了解本地情况呢?目前所谓的外文目录实际上只能称其为外文要目,因为它只译至分目的层次,一般只有几页。问题在于,根据外文目录的引导,查到的却是汉语信息,外文目录成了没有具体内容的目录。想通过这几页纸的外文目录来了解百万字左右的汉语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外国读者汉语水平很高,他无须外文目录就能了解年鉴书中的内容;反之,如果他汉语水平不高,这几页外文目录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对他来说毫无信息价值。这种外文目录除了“装潢门面”、浪费人工和徒增印刷成本外,没有任何作用。

笔者认为,对于外文目录应该做一番改造的工夫。要把整部年鉴翻译成英语,对大部分年鉴来说目前还不太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可以选择外国读者可能最需要的信息译成外语。例如,可以将本地概貌资料和《统计资料》《统计公报》表格,以及随文插入的重要表格等译成外语,然后,再将这些内容编制成外语目录置于书前。翻译表格时,数字栏共用,只需要翻译表名、表头和项目栏,同时将外文表格和汉语表格套在一起排版,一表两用,既醒目清楚,又节省版面,花工也不是很多。这样,外文目录和实际内容内外呼应,要比原有的只有目录,没有内容的外文目录要实用得多。

【加入收藏】【打印此文】【关闭】
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bet365平台怎么样主办
@Copyright 2009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00010号